
随笔散文大全(集合14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散文吗?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随笔散文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笔散文大全1小镇人爱水,水是命根子,是眼睛。因此,没人作贱水。
夏日黄昏,在小镇走,水边椅子上,总有人躺着,摇着蒲扇。头上,有葡萄架扯起一片阴凉;有柳叶儿扯起一片平平仄仄。
如果有孩子弄脏水,一定有人呵斥:“不想喝水了,是不是?”
被呵斥的孩子会乖乖地离开水,躲在一边去耍。
树一绿,水就清。水里映着一片绿影,如一团梦幻一般。一尾尾的鱼儿在绿色里游动着,眨动着眼睛,瘦小如线,可是又淡淡的如水墨画一样,把影子映在青苔上;一会儿一摆尾,又藏进青苔里去了。
有人冲凉,总是一手拿了瓷盆,一手拿了毛巾,在水渠里舀了水,冲洗好后,将水浇到树根下。怪了,这样做,没谁要求,也没谁统一,一个人做,一镇人学,竟然普及开来。至于淘米洗菜洗衣,一律在水边,一律有石头铺子上。淘米的,白生生的米,清亮亮的水,连手指上的水都白亮亮的碎钻似的。洗菜更不用说了,用个竹篮装着菜,到了水边,一棵棵地清洗好,码在竹篮里,然后缓缓站起来,拿起竹篮,转身回屋。厨房很近,可仍用竹篮装着。仅仅是为了好看吗?
至于洗衣的,更是搓得水哗啦哗啦响。有了水,女人脸红了,眉眼也润泽了,就连腰也柔了,也细了,一搓一扭的,麻花一样。
水面,一年四季都是白的,青的,没有枯草,没有树叶,更别说别的垃圾,就如一匹白绫,在日光和月光下平铺着,一直铺向镇外,合为一股,滋润出一块肥田沃土来。
这儿,是小镇人的耕地。
有水后,小镇繁华起来。
小镇位于两省交界,有公路在此穿行,因此设下一个车站。
过去没水,没人来。现在水一来,人也就接二连三地来了,有小镇人所说的操着柔柔水音的下河人,也有语言生硬的上河人,更有坐车来这儿的远山远水的人。大家都揣着钱,找到这块风水宝地,盖房,开铺子,做生意。一条新街,随之出现在小镇。一天到晚,这儿的音乐声,笑语声,哗哗啦啦的,如一片茂草,四处蔓延。
小镇人也从中看到了商机。
他们的耕地也不种庄稼了,不来钱嘛?种啥?全种上了蔬菜。一垄一垄,精耕细作,春夏韭菜茄子西红柿自然生长;到了秋冬,就有大棚蔬菜。天旱了,镇内引出的白亮亮的水,顺着垄沟一绕一弯,一畦菜就来了势头,就可着劲儿地长。其中,更多的是翠绿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没有尽头。栽荷好啊,莲蓬一结,采下送到市上,马上一抢而空,纯天然的东西嘛。至于莲藕,一节节手胳膊粗,白生生的,送到饭馆,都是提前订好的。不然,没那个饭馆的份。莲池里的水,不能空着,养上鱼,搅动一池子活水,也搅活了一片希望。
守着小镇,守着一条水,一镇人闲闲地生活着。
随笔散文大全2有了水,一切都好说了。
小镇,一下子真成了青花瓷一样的江南,就连下雨,也下得婉婉约约,如一片绿色的薄烟,成了天青色烟雨。
小镇人会用水,用得很有诗意。
他们把水用一条条分渠引上,穿洞钻桥,进廊过户。水本来不大,偏要造一座小小的拱桥,或者一座月亮桥,也有六边的。有的还在桥边堂而皇之立一座碑,上面刻了碑文:某年某月某日,此桥为谁所立。桥的名字,也取得很有诗意:观月桥、听水桥、杨波桥……反正文绉绉的,从书中翻来的。
镇外人见了,说这是臭美,过去怎么不造桥。
镇上人眉毛一轩,过去没水嘛。
镇外人妒忌道,还是悠着点好。
小镇人不悠着,水边植树,一片儿绿。绿色一浓,过去没有的声音都来了,蝉儿扯着嗓门儿可着劲儿地喊:好啊——好啊——纯粹是捧红火炭的。鸟儿更别说啦,一早一晚,呼呼啦啦一群。还有一种白羽长腿的鸟儿,像鹭鸶又不是鹭鸶的,在水边缩着脖子一啄一啄的。突然不啄了,又啄起自己的羽毛。
门外院内,花儿草儿的就繁盛起来,泼泼洒洒一片。
一般院内,一片花草,一片竹林,一个小几子,几张凳子,几个人下着象棋。水就在旁边,沿着一条通过院墙的沟渠流进来,拐过一角,绕过竹林,又缓缓地流出去。这是干嘛啊,为了啥啊?小镇人说,不为啥,看一眼水,心里瓷实。说罢,一脸得意地笑。
在巷子里走,女孩的身影多了,高跟鞋声清亮亮的传来,连笑声也清亮多了。
巷子,一曲一折的,石子路很干净。小镇人不用水泥硬化路,偏用石子,好像是特意为了让女孩的高跟鞋磕上去咯咯地响。我去采访时,走过一次小巷,那清脆的高跟鞋声,一下一下踩在石子上,也一下一下叩在我的心上。
我傻站着,望着一个个走过的柳叶般的身影,有个女孩还回头“咯”地笑了一声,至今那笑声还在我的心里荡漾。
小巷深处,时时有一架绿藤,闲闲地垂下来,灌满了浆的藤条和叶子,充盈着生命的张力,又扭过去,一直扭上去。藤萝和绿叶里,是鸟儿们最好的家。有的一窝儿隐居在里面,大的叫,小的应,组成一个合唱团。有的一只站在枝条上,一晃一晃的,呷着嫩黄的嘴儿,唧哩哩哩——也不知道在抒哪门子情。
身边,就是渠,一条白亮亮的水闪着光,潺潺湲湲的。
随笔散文大全3沉沉的夜幕已经悄然降临,窗外只有风雨呼啸。一直以来对夜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站在窗前,听着窗外夜雨沙沙,寂静的夜晚只有雨点不停地拍打着玻璃,“嘀嗒”的敲击声让雨夜更添一份幽静,同时也让白天的喧嚣归于安静,让心灵的浮躁归于平静,思绪也能静静地自由地如风般飘扬,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打扰,仿佛使人的心灵回归于自然。
夜雨是具有浪漫色彩的诗意的,它也是古人抒发情感的最好工具之一。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很好地利用一场夜雨描绘出了大自然的景象,虽是寥寥数字,却无疑是绝佳的夜雨“景境”之作: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又对一场夜雨在“情境”上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他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夜雨喜爱和赞美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随笔散文大全4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但是在其他地方端午节是要撞鸡蛋的。俗话说“端5”就是撞鸡蛋的意思。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互相撞鸡蛋。有两个人,一个叫喜马拉,一个叫 ……此处隐藏11460个字……p>
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变化总有惊人的相似。选在这样一个江流入海,不见经传的狼山脚下谋划机构改革后的事情,是狼来了,还是死死固守的山没了,我无从得知。
狼山依然宁静地竦峙在那江海边,濠河的水也依然颤颤抖抖地荡漾着,只是,远处,好像传来隐隐约约的狼嚎……
随笔散文大全13这是一座小镇。
镇很古,黑瓦白墙,有古老的戏楼,有雕花镂纹的关帝庙,有清朝的会馆,有曲曲折折的小巷:是个微型江南。如果在雨天,打一把伞,走在小巷里,逢着一个结着丁香一样愁怨的女孩,那,简直是戴望舒诗中的意境。
镇,很是典雅。
镇,也很是古色古香。
可惜,小镇虽美,唯一缺憾:缺水。
小镇人说,小镇先民来自江南,给水闹怕了,迁移于此,择一高处,建造一个微型江南。可惜,是一个有形无神有巷无水的微型江南。
再好的地方,一旦缺水,就如女孩缺失了双眼,就如玉没有了莹润的光泽,就如花儿没有了芳香。
小镇人吃水,就打井,可仍打不出来。小镇地势较高,哪儿来的水啊?老祖先远水,远得很是彻底。要吃水,只有挑着担子,叮咚哐啷,下到一里地的坡下去挑水,累得满脑门子汗,一边走一边咒天骂地的。
小镇,也因此少了灵气,少了润泽之气。
小镇老人就叹息说,有股水就好了,小镇就活了。
小镇女孩们呢,坚决不呆在小镇里,蓬头垢面的,脏死了。一个个身子一闪,嫁到了河那边,清灵灵的水,清灵灵的笑声,青葱葱的身子,灌足了水一样。
小镇的小媳妇就埋怨,说自己命不好。惹得小镇汉子们发狠,如果有一股水,那些跑出出去的女子想回来,没门!
这,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
也有水,就在一里外哗哗地流着。去上游开山斩崖,也能引水。谁有那么多的钱啊?这事,私人干不了,没那个实力。国家出钱,派水利局的人来。领头的是个白白净净的人,戴着眼镜,拿了一张图纸,一支笔,带着几个人东指指西比比,然后,在距小镇上游两里地的一处山崖处一指,在这儿动工。
于是,开山的炮声隆隆地响起来,推土机开来,铲车开来,汽车也开来了。
那简直就是一场战争啊,百年难遇。
石山炸开,石头运走,一溜的石坝砌成一条线,随着山势一曲一折地拐着。坝一律灌上水泥浆。嘿,结实。大家乐呵呵地想,再大的水也不怕。
戴眼镜的笑笑,不行,得植柳。
于是,一线柳扯来,一线绿扯来,一直扯到小镇,陪伴着一渠活水。
天啊,多粗的一股水啊,净净白白地滚涌而来,沿着那个大渠,银子一样铺展开。一刹那间,小镇迎来一片水声,一片天光水色。随着水流涌来的,还有翠绿的笑声,不久,还有一声接着一声的蛙声。
随笔散文大全14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秋天的图画》描写的是硕果累累的是秋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的秋天,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教学。